亞洲資本網 > 資訊 > 熱點 > 正文
全球快播:【國際稅焦點】為什么生前贈與在英美需要前瞻性的籌劃?
2023-03-29 10:52:06來源: 安永EY

贈與稅免稅額在英美兩國的差異性迫使納稅人對“贈與”應深思熟慮。也正是這些巨大的差異導致了復雜的局面。身處英美兩國的贈與人和受贈人常獲提醒,應關注潛在的稅負,特別是由資本利得引起的稅負。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3年,美國的聯邦遺產和贈與稅的免稅額是1292萬美元。若現有法規(guī)不變,該免稅額在2026年1月1日將降至約650萬美元。因此,很多納稅人正在考慮是否應在短期內,即免稅額改變前,完成贈與。

但是,可能在英美兩國承擔稅負的納稅人或許應仔細籌劃,不論是針對大額的還是象征善意的贈與,在籌劃時都要盡量避免贈與行為導致贈與人或受贈人立刻承擔納稅義務。

英國稅法規(guī)定,贈與人的稅務風險通常源于他們的居所(Domicile),而非稅收居民(Residence)的身份。這個規(guī)定的原因在于把財產贈與他人將最終減少應稅遺產。然而,從資本利得稅的角度出發(fā),贈與可能被視同為出售。任何想要進行贈與的納稅人都應先核實自己特有情形下的納稅身份。這種核實對因長期居住在英國而被視為有“英國居所”,但又在第三國保持原籍居所的納稅人尤為重要。他們或將考慮兩個征稅轄區(qū)之間贈與和遺產稅體系的互動效果。

但總而言之,值得一提的共同點是贈與物必須為不帶任何附加條件的、再不可回到贈與人手中的資產。如果情況不是如此,那么贈與可能帶來的稅務優(yōu)化結果都會被廢除。比如,有些納稅人把自家的住房贈與出去,但卻繼續(xù)住在那里;還有些納稅人把值錢的畫作贈與他人,但仍將它掛在自己家的墻上。贈與人也不能對贈與物保留法律權限,或再從贈與物上獲得經濟利益。否則,這些贈與物很可能仍被視為應稅遺產的一部分。

遺產稅/贈與稅:給配偶和法定同居者的生前贈與

英國法律允許家庭資產在都具有英國居所的配偶和法定同居者之間免稅轉移。美國也有同樣的規(guī)定,家庭資產在具有美國公民(US Citizen)身份的配偶和法定同居者之間的轉移免征贈與稅。

但是,具有不同居所的家庭成員應更加小心謹慎。

一個具有英國居所的納稅人給其不具有英國居所的配偶或法定同居者贈與時,價值32.5萬英鎊的贈與額可以完全免稅。超出32.5萬英鎊的部分將先使用遺產稅(Inheritance Tax,IHT)下的零稅率,視為潛在可免稅的財產轉移(Potentially Exempt Transfer,PET)。一旦贈與人活過從贈與日起算的七周年日,全部贈與價值都不再納入應稅遺產額。不具有英國居所的受贈人可以選擇有英國居所的納稅身份,但這樣做會產生更廣泛的影響。

美國公民給其非美國公民配偶或法定同居者贈與時,17.5萬美元(2023年的免稅額度)免征贈與稅或遺產稅。超出的部分應在贈與稅稅表申報,并從美國公民贈與人此生的免征額中抵免。

遺產稅/贈與稅:給其他人的生前贈與

對于給其他人的生前贈與,英美兩國的稅法都允許一定的免稅額。但是,兩國的規(guī)定相差很大。

英國的免稅額度看似不高,但有好幾項免稅規(guī)定可以利用。給每位受贈人的價值不高于250英鎊的贈與可以惠及任何數量的受贈人,對其總價值免征遺產稅。超過每人250英鎊的部分,贈與人還可以利用個人年度3000英鎊的免征額。如果某年3000英鎊免征額沒有被使用,那么它可以結轉到下一年使用,也就是贈與人可以使用最高每年6000英鎊的免征額。

還有一項婚慶贈與免稅的特殊規(guī)定,為“喜結良緣”而贈與:新娘或新郎的父母每人可免稅贈與5000英鎊,祖父母每人可免稅贈與2500英鎊,其余人士可免稅贈與1000英鎊。

另外一個鮮為人知但卻更有價值的條款規(guī)定對源于收入的贈與不征稅。這項規(guī)定允許每年無上限的贈與,只要贈與人可證明贈與源于剩余收入,不顯著影響贈與人的生活標準,不減少贈與人的資本金。借此條款的贈與人應獲取如何保存贈與記錄的專業(yè)意見,因為所有贈與都將在遺產稅稅表中披露并備份支持文件,呈報給英國稅務和海關總署(His Majesty"s Revenue and Customs, HMRC)。

任何不在上述條款下的贈與都先按潛在可免稅的財產轉移來處理:如果贈與人活過從贈與日起算的七周年日,那么其全部贈與都免征遺產稅(從贈與日起算三周年后的遺產稅稅率也可逐步遞減)。

需要特別注意的一種情形是父母給未成年孩子做大額贈與。在此情形下,如果該贈與資產每年產生100英鎊以上的投資收益,那么父母應逐年為此收益承擔所得稅,直到孩子年滿18歲。

再看美國的規(guī)定,美國公民或者有美國居所的納稅人可獲得更高額度的免稅贈與。他們可以給其他任何人實施贈與,每位受贈人每年1.7萬美元(2023年標準)的贈與免征贈與稅。如果夫妻雙方均為美國公民或者有美國居所的納稅人,那么他們可以分別贈與。這樣一來,他們可以將每位受贈人每年獲得的免稅贈與額翻倍,2023年就提高到3.4萬美元。當然,夫妻雙方必須進行贈與稅稅表申報,以獲得翻倍免稅贈與額。

美國公民還可以利用其此生的遺產和贈與稅免征額,2023年的免征額為1292萬美元。

英國稅法還規(guī)定了其他有價值的免稅贈與,比如有一條規(guī)定允許納稅人為他人直接給學校支付學費或給醫(yī)院和診所支付醫(yī)療費。此類開支在美國不視為贈與,支付者和受益人都不需要為此交稅。

非美國公民或無美國居所的納稅人不需為下列贈與交稅,如贈與美國境外的有形資產或不動產,贈與其所有的無形資產,包括其持有的美國上市公司的股權。此類贈與都不受美國贈與稅的管轄。

總而言之,通常只有贈與人需要承擔美國的贈與稅。但是,如果贈與人受到退出美國籍條款的限制,那么受贈人也應承擔納稅義務。出現此情形時,請進行專業(yè)咨詢。

贈與和資本利得

生前贈與被視為贈與人將資產賣給受贈人,因此該交易引起的資本利得稅和遺產稅都應在考慮范圍內。夫妻或法定同居者之間的贈與不產生贏利或虧損,即便雙方在贈與發(fā)生時具有不同的居所地。所以此類贈與在英美兩國均不會導致資本利得稅。

再者,英美兩國都不對現金贈與征收資本利得稅。然而,發(fā)生在其他納稅人之間的非現金資產的贈與或將是個讓人頭疼的稅務問題。其中部分原因是不同的稅收轄區(qū)對此類贈與做不同的處理。在英國,稅法認為贈與人在贈與日當天出售了贈與物,所以贈與人應對資產升值部分繳納資本利得稅。盡管贈與人放棄了資產,該稅負仍會產生,這樣一來贈與人根本沒有實際的收益來支付稅款。例外的情形是贈與物屬于經營型資產,比如某貿易公司的股份,贈與人可以選擇推遲確認資本利得,受贈人繼承贈與物的原有成本。當贈與物確實被出售或受贈人轉變成非英國稅收居民時,資本利得稅才應到期支付。贈與人和受贈人都必須同意做出這種推遲納稅的選擇。

遺憾的是,贈與人想要通過贈與來明確并確認贈與物的虧損時,英國稅務和海關總署的處理辦法卻十分無情。因贈與給家庭成員(親生子女、過繼子女或兄弟姊妹)而產生的虧損只能用于抵減給同一個受贈人的贈與所產生的資本利得。

而在美國,贈與總是基于資產的歷史成本,贈與人不因贈與而實現贏利或虧損,受贈人繼承贈與物的歷史成本。因此,在某些情況下,比如沒有支付遺產稅的風險時,納稅人可以通過遺囑來傳承資產。

如果贈與人和受贈人都是美國納稅人且長期居住在英國,那么兩國不同的稅法規(guī)定可能導致雙重征稅的風險。英美兩國在確認贈與物的成本方面有不同的規(guī)定,其差異可導致日后計算資本利得時資產成本不相互匹配。美國的規(guī)定要求受贈人對受贈物整個持有期內的全部增值部分繳納資本利得稅,盡管受贈人僅僅在部分時段內持有該受贈物。

因此,如果英美兩國的稅負都可能出現,那么受贈人在出售受贈物之前應征求專業(yè)咨詢意見。他們還應盡量優(yōu)化使用各自的外國稅收抵免(Foreign Tax Credit)。

對贈與進行申報的要求

受贈人基本上不需擔心遺產稅或資本利得稅,就能享受贈與帶來的收益。但是,特別提醒大家注意幾個例外情形下的贈與申報規(guī)定。

如果受贈人從同一個贈與人獲得價值超過32.5萬英鎊(英國目前執(zhí)行零稅率的限額)的贈與,而該贈與人沒有活過從贈與日起算的七周年日,那么該受贈人就應承擔遺產稅,最高稅率為40%,該稅率可因贈與人活過從贈與日起算的三周年日而逐年降低。

美國稅收居民從非美國稅收居民獲得超過10萬美元的贈與時必須通過贈與稅稅表進行申報。當然,如果贈與人不是特定退籍人(Covered Expatriate),該贈與不會給雙方產生稅負。

結束語

英美兩國對贈與行為有不同的稅法規(guī)定。納稅人需了解家業(yè)傳承中潛在的納稅義務,包括資本利得稅和遺產或贈與稅。

特別感謝Iain Younger先生對此文的支持。Iain先生是EY Frank Hirth Limited的合伙人,為高凈值人士、家族和信托提供稅務咨詢和申報服務。

此外,亦特別感謝趙煒(Winona Zhao)女士對此文的編輯和翻譯。趙煒女士是安永全球網絡下亞太區(qū)跨境私人客戶服務美國稅務主管。

本文是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寫,并非旨在成為可依賴的會計、稅務、法律或其他專業(yè)意見。請向您的顧問獲取具體意見。

關鍵詞:

專題新聞
  • LV推出充氣夾克多少錢?lv是什么檔次?
  • 三星手機業(yè)務換帥是哪一年?三星手機為什么撤出中國?
  • 股票配資是什么意思?個人做股票配資違法嗎?
  • 數據中心機房是干什么的?idc機房主要用于哪些工作?
  • 周樂偉接班董明珠真的嗎?格力集團是世界500強企業(yè)嗎?
  • 小米技術委員會厲害嗎?米家是不是小米旗下的公司?
最近更新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