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農歷臘月,至公歷3月,英歌舞的鼓聲接連在神州大地敲響,槌影交織成網,仿佛千年文化血脈在槌起槌落間奔涌不息。海內外游客舉著手機錄像,潮汕阿婆跟著節(jié)奏輕輕跺腳,孩童舉著糖葫蘆模仿舞姿。
3月14日,廣東揭陽普寧橋柱珠光民俗文化節(jié)舉行。圖為英歌舞表演。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英歌舞是潮汕地區(qū)一種民間傳統(tǒng)舞蹈,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英歌舞以《水滸傳》人物為原型,演繹梁山好漢的故事,集舞蹈、武術、戲劇于一體,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潮汕人看來,英歌舞有揚正壓邪、保一方吉祥平安的作用,以此可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帶來好彩頭。”普寧英歌代表性傳承人、廣東揭陽普寧南山英歌舞蹈團團長陳來發(fā)說,“潮汕人一聽到鼓聲,就知道英歌舞來了。”
陳來發(fā)11歲起練習英歌舞,與英歌相伴半個多世紀。在他看來,英歌舞是潮汕人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民間藝術,“英歌舞里有插秧的動作,這是歌頌潮汕人的勤勞;融入南拳動作,這是贊頌潮汕人民勇敢無畏、抵御倭寇、保家衛(wèi)國”。
2025年2月春節(jié)期間,陳來發(fā)在深圳為英歌舞隊員化妝。(受訪者供圖)
英歌舞威猛豪邁,有“中華戰(zhàn)舞”之譽。舞者分飾武松、林沖等角色,雙槌擊打節(jié)奏,演繹行軍布陣、沖鋒破敵之態(tài),其基本動作是耍槌和步法。
“耍槌講究一個‘活’字。”廣州揚傳義藝術團梅花英歌隊教練鄭曉杰邊演示邊說,在“耍槌花”時,大拇指和食指要卡緊槌中部,用手腕作“8”字形繞動,讓手中的木槌隨之靈動旋轉,再配合腰背旋轉、腿腳跳躍等,跳出力量感,展現英雄好漢的英勇。
傳承英歌,絕非易事,除了苦練基本功,還需符合現代年輕人審美。鄭曉杰帶領團隊大膽創(chuàng)新,將槌花加入街舞的旋轉技巧,陣型編排融入現代舞的流動性。服飾妝容亦悄然蛻變,靛藍、朱紅等中國傳統(tǒng)顏色中點綴熒光涂料,臉譜線條從粗獷轉向細膩,仿若傳統(tǒng)魂脈披上時尚外衣。
2023年,廣州揚傳義藝術團梅花英歌隊與當地街舞社合作推出原創(chuàng)舞蹈作品《英歌魂》,將傳統(tǒng)英歌舞與街舞結合,槌聲與電音共振,古老圖騰在科技光影中重生。
香港街舞老師戴杅栩看完《英歌魂》演出后,專程赴廣州拜師學藝,“原以為只是民俗表演,沒想到槌花轉得比霹靂舞還炫”。如今,他每月往返粵港兩地,笑稱自己成了“大灣區(qū)文化候鳥”。
2月20日,阿德爾(Adel)、鄭曉杰、李灝(左起)在廣州進行英歌舞訓練。(受訪者供圖)
澳大利亞動作演員阿德爾(Adel)在社交媒體刷到英歌舞視頻后,輾轉聯系到廣州揚傳義藝術團梅花英歌隊隊長李灝。“他幾年前就過來學,接觸到英歌舞的橫槌后,還特意帶槌回去練習。”李灝表示,這位“洋弟子”非常喜歡中華武術文化,今年2月還在廣州一起跳英歌舞。
自2006年至今,廣東潮陽已建有10個潮陽英歌傳承基地,擁有各級英歌傳承人近50人,超30所中小學校、幼兒園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常態(tài)化英歌培訓。如今,潮陽的英歌隊伍達130多支,且新的隊伍還在不斷涌現。
近年來,英歌舞從田間地頭跳到世界舞臺。今年春節(jié),汕頭潮陽英歌隊赴德國哈瑙、法蘭克福和法國巴黎、里昂等地舉辦專場演出,向歐洲民眾展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覆蓋面超50萬人次。
“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活在當下的文化基因。有人問英歌舞會不會過時?”李灝望向喧鬧的人群,槌柄上的紅綢隨風揚起,“你看這滿場的人潮——只要中華精氣神在,‘英歌戰(zhàn)舞’就永遠年輕”。
關鍵詞:
新聞發(fā)布平臺 |科極網 |環(huán)球周刊網 |中國創(chuàng)投網 |教體產業(yè)網 |中國商界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yè)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手機測評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成報網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熱點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亞洲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